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2021 WINTER

韩屋,进化的空间

精心打理的老宅

车贞金和儿子共同经营一家生产野生茶叶和传统陶瓮的公司——澄光文化。她住在距离公司约1公里的一栋韩屋里,已在那里生活了近20年。她说那栋房子是其最大的骄傲。在全罗南道宝城郡筏桥邑澄光里的金华山山脚下,有 一片广阔的茶园,车贞金精心打理的公司和韩屋就坐落于此。


fea1-1.jpg

“韩尚勋故居”内屋。整座建筑原本位于首尔汉南洞,20世纪80年代初拆 解后迁至全罗南道宝城郡 筏桥邑重新组装。韩屋不使用钉子和黏合剂,全部由木制构件组装而成。

从立着刻有“澄光文化”几个字的标石的入口顺斜坡向下走去,左侧用黄土建造的陶窑、操作间和石墙一一呈现在眼前。沿着石墙继续前行,便能 看到两个宽敞的院子:左侧铺有碎石的院子里,一件 件传统陶瓮整齐地排列着;右侧庭院比左侧低一个台阶,松树、石灯、荷花盛开的荷塘和亭子错落其间。院子周围坐落着制茶工厂、陶瓮展厅和几间瓦房。

1979年,也就是42年前,车贞金的丈夫韩尚勋怀 揣着一个远大梦想——开发和生产与传统衣食和居住相关的文化商品在这里“安营扎寨”。他在附近金华山的半山腰上开辟了一片有机茶园,又购置了一块坡地修建了陶瓮窑。1998年韩尚勋去世后,他的妻子和 儿女接手了公司经营。

澄光文化生产的茶叶与普通绿茶不同:普通绿茶 是由高压水蒸气蒸制而成,多为清绿色;而澄光文化 的茶叶则是用铁锅炒制而成,多呈浅黄色。车贞金的 这片茶园之所以冠以“野生”二字,是因为从不打农药,也不施肥料。为了区别于普通绿茶,她给这里产的茶贴上了“野生茶叶”或“澄光茶叶”的标签。澄光文化生产的陶瓮是在胚料上涂抹由腐叶土和草木灰制成的传统釉料后烧制而成,其特点是口宽底窄,肚大肩宽,展现了南部地区陶瓮的传统形态。茶叶和陶 瓮都令车贞金感到自豪,但最让她自豪的是韩尚勋故 居。

fea1_3.jpg

车贞金和最小的孙女世兰 一起喝下午茶。车贞金和 儿子在已故丈夫韩尚勋的故乡筏桥共同经营生产野生茶叶和传统陶瓮的“澄 光文化”公司。她在丈夫 当年在房屋附近的金华山半山腰上开辟出的野生茶园里种植茶树,从不施化肥和农药。

迁建的韩屋
从公司沿着山路上行约1公里,就能看到一栋韩屋——韩尚勋故居。这栋韩屋原本位于首尔汉南洞, 1980年因道路扩建需进行拆除,韩尚勋便将其买下并 迁到这里。与西方建筑不同,韩屋不使用钉子和黏合剂,全部构件采用榫卯连接方式,可以拆解和重新组装。韩尚勋将全部构件编号,拆解后又按编号原样重新组装起来。这项工作如同极为精细的工程一般,耗 时极长,其中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车贞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往事。

“当时我们一家住在首尔。我一面上班,一面照 顾年幼的儿子,我先生经营澄光文化,往返于首尔和 筏桥之间。他做事从来不跟我说,喜欢自己一个人去 干。买下汉南洞韩屋以后,我以为要等到第二年才会 拆。结果,第二年等我生下女儿以后到这里一看,房 子已经完工了。他根据斜坡的走向,把厢房建在了下 面,把内屋建在了上面,庭院也是重新修建的。”

走进韩尚勋故居的大门,对面呈“一”字型排 列的厢房映入眼帘,其一侧是三面开放的高门廊,厢 房前建有一个小庭院。夏天,高门廊是车贞金一家最 钟情的地方。躺在凉爽的地板上消暑,围坐在一起吃 饭,晚上坐在蚊帐中看飞蛾群舞、听夏蝉鸣叫、闻庭 院花香,尽情享受仲夏夜的情趣。岂只是夏天,坐倚 栏杆,欣赏变化莫测的自然风情,这般惬意是不分季 节的。

高门廊后面依托倾斜的地形打造有一处花阶。花阶规模虽小,却对整栋韩屋在“2021年全罗南道美 丽庭院大赛”中荣获大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评委的 评价是,这座庭院充分体现出传统美,这在近年来非 常罕见。登上花阶旁的石阶,便能看到呈镰刀状的内 屋。内屋庭院同样打理得整整齐齐,内屋内部却有些 出人意料。里面的厨房并非是带有灶洞的传统风格, 而是装有水槽、煤气、洗衣机等设施的现代风格。浴 室设有冲水马桶,浴缸边垂挂着淋浴帘,天花板上安 装有照明灯,也配备了热水器。

保护与修缮
2000年初,首尔开展了一场保护北村的活动。北村是朝鲜王朝时期权贵聚居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 不少充满气韵的传统韩屋。为了保护这些韩屋,市民 们自发组成民间团体 ,其中之一便是 “ 保护韩屋社团 ”。他们通过购买韩屋后对其修缮并入住的方式来 保护韩屋。车贞金曾与他们有段交往。当时,为了经 营丈夫留下的澄光文化,她准备离开首尔,搬到澄光 里丈夫迁建的韩屋里住。 但若想在那里维持日常生活,仍有诸多不便之处。最终,“保护韩屋社团”的 成员帮助她逐一解决了问题。历时两年,韩相勋故居 内部完成了翻新,更具实用性和功能性。2003年起, 车贞金及其家人正式开始了韩屋生活。

保护韩屋绝非易事。因为韩屋是用木头和泥土 等自然材料建造而成的,虽然有利于人类居住,但对 虫子和其他动物来说,同样也是良好的生存环境。韩 屋的主材料——木头十分容易发霉,用竹子捆扎成的 框架、土和秸秆砌成的墙壁也容易生虫,白蚁会从木 材窟窿里钻进去,从内向外啃食房屋。过去经常听人 说,韩屋里不仅进老鼠,甚至会有蟒蛇。与用石材建 造的西方建筑相比,作为木造结构的韩屋耐久性差, 且寿命短。但是,仍有部分韩屋至今仍保存完好,那 是因为有人投入了大量心血、资金和时间。

车贞金修缮过后的韩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 然内部的木材较好地保持了原貌,但是外部的木材却 因暴露在空气中而发霉变黑。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 木材还逐渐扭曲变形。土墙在夏季也会发霉,淋雨后 墙面变松散,簌簌掉土。2020年夏天,石墙因暴雨倒 塌,车贞金母子耗费了整整十多天才重新砌好。最让 人头疼的还是韩屋的鲜明特征之一——瓦片。被风吹 到屋顶的种子会在这里生根发芽,因露水而生的苔藓 和鸟粪也会损坏瓦片,甚至曾经有成群的蝙蝠钻到瓦 片缝里过起了日子。

fea1-4.jpg

车贞金在内屋上房和孙女 们一起做蒸糕。透过敞开 的窗户,可以看到不久前 修缮的厢房瓦屋顶。传统 韩屋的优点是可以融入大 自然,但是需要精心打 理 。

fea1_2.jpg

装有各种酱的陶瓮整齐地 摆放在用石头和泥土砌成 的墙壁下面。这些陶瓮都 是澄光文化的窑烧制的, 肩宽肚大,展现了南部地 区陶瓮的特色,让这里几 近消失的传统陶瓮重新焕 发活力。

一家人的骄傲
车贞金说:“在韩屋生活就像打理庭院一样。”若不及时清除繁茂的杂草,庭院就会变得一团糟。在 韩屋生活也是如此,需要精心打理,勤于修缮。当我 们问到“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继续打理韩屋” 时,她回答道:

“当人们看到这栋房子时,会不禁感叹‘真漂 亮’‘好喜欢’,这样一句赞美会给我力量。但最重 要的还是自我满足。早晨起来打开窗户看外面的风 景,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就算干活儿把手指累弯也 觉得值得。没有比韩屋更令人心情舒畅的房子了。不 只是我,儿子、儿媳甚至年幼的孙子孙女都非常喜欢 韩屋。这栋房子是我们一家的骄傲。”

最近,车贞金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更换 瓦片。究竟是使用传统瓦片,还是新式瓦片?这令她 十分苦恼。周边的韩屋已经换上轻巧、坚固、半永久 的钢瓦了,儿子也表示“是时候换钢瓦了”。这是因 为传统瓦片在费用和维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若没有 政府支援,个人安装和维护传统瓦片需要承担一笔相 当昂贵的费用。

“人心真奇怪。我一开始很讨厌邻居家的钢瓦, 但是后来看多了竟然觉得还不错。不知道是不是出于 ‘自我合理化’的心理,最后我们也换成了钢瓦。传 统瓦片虽然好,但价格昂贵,而且很难维持,所以没 办法回避现实问题。我们保留了原来的传统瓦片,在 上面搭上架子盖了一层钢瓦。这样一来,未来50年都 不用担心屋顶问题了,我也安心多了。”

细究起来,我们不禁怀疑在那些保留了原貌的 韩屋中能否舒适地生活。现代人的身高比前辈高了许 多,而且生活实在离不开现代厨房、浴室、制冷取 暖、隔热等便利设施。传统韩屋材料很难买到,建造 韩屋的工匠也变得稀缺。因此,建造或维护韩屋的花 费要远高出西方建筑。当然,一些韩屋只需要像文化 遗产一样保护起来即可,但是供人们日常居住的韩屋 却应该有所区别。需要在保留 传统韩屋特点的同时,在功能 上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合现 代生活。

如今,车贞金已不再居 住于韩尚勋故居,因为这里已 经容不下她和儿孙三代人共同 居住。她住在丈夫在澄光文化 庭院山坡上亲手建造的土墙瓦 房,儿子一家则搬到了旁边的 砖墙瓦房。韩尚勋故居、土墙 瓦房、砖墙瓦房……这三栋房 子不正是一部韩屋随着时代和 人而变化的变迁史吗?(金菊 花译)



金沼延建筑家、作家
安洪范摄影师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