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性与抽象性相遇,粗糙之中不乏精致,精致之中又带着少许随意……这是评论家们对赵秉秀的建筑作品的普遍评价。这位建筑师以善于将独具韩国特色的自然质朴与现代主义的抽象这两个完全对立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而著称。多年来,他致力于深入探索韩国文化、韩国思想和建筑的本质,而他的态度也自然融入作品当中。
“地巢”是建筑师赵秉秀的代表作之一。其设计并非在地上建房,而是大胆挖开地面,让建筑物向土而生,进入大地的怀抱。
© 金在經
“口字屋”是建筑师的另一个代表作,是在13.4×13.4米的正方形空间中央开一个5×5米的豁口,将内部与外部连接在一起。
© 黄佑燮
于赵秉秀而言,土地就是建筑题材。他采用最大程度利用既定地形、最小程度损坏土地的方法,致力于以建筑物为媒介提供人与自然交互感应的体验。
© 纹理之上的纹理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现代建筑史著述,其作者——著名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思·弗兰普顿在2020年出版的第五版修订本中首次提及韩国建筑,对很晚才进入现代建筑领域的韩国的当前情况以及金寿根(1931-1986)、赵秉秀、曹敏硕等代表性建筑师进行了介绍。这是赵秉秀第一次真正获得国际关注,此前他已经凭借高产和勤奋崭露头角。
1978年,世宗文化会馆在首尔光化门落成并举行纪念展览。赵秉秀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建筑设计图,下定决心学习建筑。随后,在并无成熟规划的情况下,他奔赴美国求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要邻近马克·吐温的故乡即可。
“在首尔清溪川一家二手书店,我读到了马克·吐温写的《What Is Man?(什么是人?)》这本书。人类在他的笔下极为丑陋不堪,给我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抛给了我一个沉重的问题。”
这本书使得“对人的信任”成为他生活以及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他也因此开始探究理性与感性的本质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感性建筑上。
经验性建筑
在寂静的美国乡村,蒙大拿大学生活很是单调。有一天,赵秉秀无意间将视线投向天空,从平素乏善可陈的乡村风光中,突然领略到自然之美。特别是蒙大拿的粮仓,给他带来强烈的灵感。他认为,这些平淡无奇、朴实无华的实用性建筑,与韩国传统建筑的态度颇为相近。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后,正式着手探索自己设定的建筑主题——“经验与认识”。其时,西方社会正兴起对现代建筑怀疑与反思的热潮。
“我对麦吉尔大学阿尔贝托·佩雷斯-戈麦斯教授的《建筑学与现代科学危机》一书深有感触。肯尼思·弗兰普顿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等论文也给我很大触动。我认识到,对现代建筑的反思应该从人对自然的态度出发。我认为,可以从韩国建筑中找到答案。”
他的着眼点在于,韩国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没有过度精雕细琢,也没有刻意夸张,浑然天成。这成为他不再苛求视觉比例及形态,转而追求经验性建筑的重要动机。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也以此为主题。人们进入某一空间会有怎样的体验?如何通过这一体验来认识自然?构造物与留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他所关切的问题。
盒子系列
兼具音乐工作室与住宅功能的Camerata速写。
赵秉秀提供
Camerata为三层建筑,一楼用做音乐工作室。为了营造一种仓库氛围,内部不采用任何立柱与横梁,西侧混凝土长壁则表现出一种粗糙质感。正如照片所显示,在天花板上用钢丝吊起二楼夹层,地板表面处处留出缝隙,以起到吸音效果。
© 金钟五
结束留学、回到韩国的赵秉秀正式开启建筑师生涯。在京畿道坡州的“鱼游池村”项目中,他尝试在胶合板上覆盖不锈钢,采用热镀铝锌钢板屋顶以及细立柱,这是囿于有限经费的最佳选择。不过,简洁的细节加上材料混用,反而充满了奇趣。正如他所言,很多时候是出于成本原因不得已为之,反而变成了环保型建筑。
完成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口字屋”及“Camerata”是展现其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口字屋是他在京畿道杨坪建造的第二套住房,将他在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概念付诸现实。方形中庭让人联想起典型的韩屋庭院,采用从传统老宅拆下的10根粗木旨在将阳光、清风、天空等自然环境引入室内,而非借用传统建筑风格。这座建筑在结构层面做出的种种探索同样值得关注。为了打造线条极简的混凝土盒子,他没有加入防水材料,而是击打处于养护阶段的混凝土,实现自然防水。他将收缩比率不同的混凝土同木材直接连接的大胆尝试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即便室内没有一根梁,也可以通过10根木材以5-6米的间隔适当分散压力,从而使屋顶形成没有女儿墙的正方形平面。这些尝试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完全得益于他熟知木材收缩方向、混凝土下沉的相关知识。
位于京畿道坡州的 Camerata 是著名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黄仁龙的音乐工作室兼住宅。赵秉秀苦苦思索如何将有关声音的经验放大到极致,直到他回忆起蒙大拿乡村的粮仓。仅用一束光和音乐来填满昏暗的空间——这一大胆创意恰恰契合了黄仁龙幼年时期的盐库记忆,引起强烈共鸣。整座建筑不设一根立柱,用钢丝悬吊二楼夹层,旨在充分扩大听觉经验。至于音响效果,则考虑工程费用,将屋顶混凝土刮得很粗糙,使其起到吸音板的作用。此外,又在两个盒子——音乐工作室与住宅之间修建了中庭。
在口字屋和Camerata之后,他又连续推出一系列盒子作品,将造型简单的盒子组合在一起,打造缝隙建筑,积极发挥建筑之外的经验。他的建筑从单调无比的盒子起步,或弯曲或翻转,朝着更具动感、从直线到曲线的方向不断发展变化。
对土地的考察
“地巢”面积总计20平方米左右,由两间卧室及一间书房、厨房、卫生间、锅炉房组成,各单位面积均为3.3平方米。朝向院子的两扇卧室门以及进入室内的其他门都很小,需要弯腰才能通行。建筑师希望以此表现出节制、省思和谦虚。
© 金用官
赵秉秀的勇于创新在“地巢”项目上也有所体现。他果断挖开地面,让建筑深入地下——此举源自于他对土地的亲密感。而且,他坚信,建筑越简单,就越能感受到天空、树木、星辰和清风。这一态度延续到了“地平屋”的打造,即在海边的斜坡上“埋入”建筑,使人的视线自然延伸到大海,让建筑进入大地的怀抱。
2023年,赵秉秀担任第四届首尔城市与建筑双年展总监,他对土地的关注在双年展上进一步得到拓展。用什么方法复原旧时汉阳(现在的首尔)的山路、水路及风路?他追问自己。他渴望将首尔四面环山的天然地形连为一体,连接水路,打造通风顺畅、适于漫步的舒适环境。
近期,英国泰晤士与哈得逊出版社出版了《赵秉秀:我在首尔当建筑师》一书。在书中,赵秉秀介绍了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首尔的自然环境以及与之对应的建筑,分享了自己对首尔的所思所想。他所说的土地,并非抽象和人文的概念,而是可以给我们的空间体验造成直接影响的物理实体。
“我相信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我尤其关注地形、风、水等物理环境。”
从他的住宅、办公室及所设计的建筑中,可以看到韩国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丧失的那些建筑的原貌。赵秉秀一如既往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以散步开启新的一天,快乐工作,工作结束后与朋友品红酒闲聊。他的建筑师生涯已逾30年,于他而言,建筑仍旧是建造温馨安身之所的事情,仍旧是趣味盎然的游戏。(毕小乐译)
“口字屋”是使10根从传统老宅拆下的木材保持5米的间距,再与厚达20公分的混凝土屋顶相连接。将缩水比率相异的木材与混凝土相连接是建筑师的一个尝试,结果大获成功。
© 纹理之上的纹理
“地平屋”是沿着复杂的地面等高线循序建造而成。在混凝土墙面的缝隙里,可见当地野生植物自由生长。这同样体现了建筑师“建筑应该与自然交流”的理念。
© 塞尔焦•皮罗内